截至6月30日,广东省有建设任务的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102个县域医共体已挂牌,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自2017年广东选取粤东西北地区15个试点县bv伟德国际平台,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至今,广东在全国创新实施“建立健全外部治理机制、内部运行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三建立一提升”系列措施,在县域内推动形成按功能定位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格局,构建起整合型县域服务体系。
在广东,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发展差距依然存在,这种差距也体现在看病就医这件民生大事上。为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政府主导,把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到新高度,在试点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强化县域医共体现代化管理水平。
广东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阳西、曲江、广宁、怀集等县,调研指导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
2017年,粤东西北地区15个试点县中,阳西县率先改革,整合3家县级公立医院成立县医院集团bv伟德国际平台,纵向联合8家乡镇卫生院组建县镇医联体,实行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医疗运行成本和群众就医费用明显下降,医院服务能力水平和医务人员收入稳步提升。
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于2019年10月印发实施,要求深化人事薪酬、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实现县域医共体内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六个统一”,理清了政府、部门和县域医共体三方职责,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今年3月,《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指南》印发,加大对县域医共体的外部管理机制建设的指导力度,进一步细化政府、部门和县域医共体等三方权责。
骨架搭起来了,血肉也要丰富。为提高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广东印发实施《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慢病管理中心运行指南等15个指南(试行)》,从医疗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药械管理、双向转诊、组团式帮扶、慢病管理、区域医学中心建设等15个方面,对今后“做什么、怎么做”给出了最详尽的解答。
具体来讲,15个指南指导全省县域医共体利用各种业务管理中心,把县镇村串起来,建立按功能定位分工协作、分级分层分类管理的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并在运行中相应提高各种能力。
强基层,硬件软件要两手抓。近年来,广东省实施强基项目,不断加强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备设施配备。自2017年以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7500万元,用于支持粤东西北地区14个地级市和江门市的台山、开平、恩平等地区,每个地市选取一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共体试点。
今年,省级财政继续对15个地级市每市补助500万元,每市各选取成效突出的一个县市区,按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助,用于支持县级医院派遣医务人才到镇村医疗机构轮转、培训县镇医务人员等。
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广东省给县域医共体建设注入“活水”。此前,广东印发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实施方案(2019年~2022年)》,提出县域医共体人员实行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县域医共体内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分别核定,由县域医共体统筹使用,人员流动不受一类、二类事业编制性质限制。
今年,广东落实4.05亿元资金,用于组织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订单定向培养医学大学生、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骨干培训、百名首席专家下基层、千名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和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补助等项目,着力支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
同时,全面实施组团式帮扶,构建三甲公立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上下联动机制,实现三甲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力争到2021年,受援的78家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县域住院率提升至85%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广东描绘了新蓝图。